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本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语言研究所 > 科研成果
新疆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及其建设
日期:2009-05-20    来源:语言研究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民族外,少数民族共计55个,8000多万人。虽然他们只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然而他们却分布在占全国面积60%的土地上。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并时代相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几千年来,新疆的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在开拓祖国疆土,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所有这些经过搜集、整理、记录,就形成了大量的、珍贵的民族文献。在构成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推动着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民族文献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本文拟从新疆的民族文献资源着手,来探讨新疆的少数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期望得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及其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为中国历代中央政府或地方政权所管辖治理的地方)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摇篮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据自治区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2005年末新疆有47个民族,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795.66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14.78万人;维吾尔族人口为923.50万人。新疆的民族文献资源,具体地说是指研究除我国的其他民族以外,与新疆的维吾尔族为代表的13个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文献,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从载体的形式看,可分为纸型和非纸型。纸型就是指一般传统的典籍和书刊报纸等方面的文献,这是新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主体。非纸型就是指不以纸为载体的其它文献,如碑文、崖刻,乃至于用丝帛、竹木、树叶、龟甲兽骨等为载体,新疆少数民族的许多重要史料文献就是以上述的不同载体形式遗存下来的。以碑文为例,如《阙特勒碑》、《必伽可汗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回纥英武威远吡伽可汗碑》和《敦欲谷碑》等碑文记载使我们了解了维吾尔人西迁之前的古代鄂尔浑河流域的维吾尔可汗事迹和突厥可汗事迹的重要史料,此外,西域古道上的丝帛文书,使我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所做的不倦努力。

从成型的手段上,又可分为印刷型和非印刷型。印刷型不用赘述,非印刷型则应包括除了铭刻、石雕、简牍等外,还有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即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等声像文献,如计算机维吾尔、哈萨克、科尔克孜语言输入软件系统等,使新疆的民族文献在时空范围上的跨度增大。

从特征分类上看,新疆的民族文献通常分为图书、报刊、学术论文、手稿、学位论文、图表、会议记录等。其中图书、报刊占的比重最大,使用最广泛。在对文献的加工程度上,亦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量与日俱增。由于各类民族研究的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各种学术流派层出不穷,致使学术论文、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以及词典、年鉴等文献大量面市,既繁荣了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学术领域,又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开拓了广阔的远景。

从记载的方式看,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⑴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的文献,如碑文。⑵用汉文记录的直接或间接涉及新疆民族问题的文献,如《汉书》、《唐书》里面有关新疆民族的记载。⑶用语言世代相传所形成的文献,如《十二木卡姆》、《玛纳斯》、《阿肯弹唱》等。

从时间年代来区分,可将新疆的少数民族文献分为古今两大类。所谓“古”,其上限应追溯到右图符记载的远古时期,如《西域石窟艺术》、《阙特勒碑》、《必伽可汗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回纥英武威远吡伽可汗碑》和《敦欲谷碑》《十二木卡姆》、《阿肯弹唱》、《玛纳斯》等。其下限应放宽到解放以前的所有文献,这些包括:⑴古文字及古典著作。如古突厥文记载的碑文,其内容涉及回纥、突厥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回纥、突厥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另外,还有亻去卢文、焉耆文、龟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等,研究这些文种的文献,将会重呈古代新疆民族的历史画面。⑵历代学者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一些文献。至于所谓“今”的民族文献则数不胜数。特别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目前,全国有26种民族文字,建立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机构和编译机构有21个。仅北京的民族出版社自1953年成立到1982年底就编译出版了各种民族文字的书籍10500多万册[1]。而涉及民族方面的文献,如杂志的出刊、报纸的发行,其数量更是惊人。由分藏的地域来看,又可分为中外两地。“中”就是指国内所藏(当然也包括港台)。“外”就是指外国所藏的有关我国维吾尔族的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⑴外国探险者和侵略者抢劫盗走的大量新疆民族文献。一些外国探险家如英国人斯泰因,瑞典人西文·海丁的盗窃,使大量的新疆民族文献分藏于华盛顿、柏林、巴黎、伦敦、东京、彼得堡等地。⑵外国的民族与新疆少数民族血缘同属、族别无异,他们搜集、整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新疆的民族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⑶外国的汉学家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潜心研究,他们所撰写积蓄起来的研究资料,也是相当可观的文献资源。

如此浩瀚的新疆民族文献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献中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瞩目,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巨大能量。

新疆的民族文献虽然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约束,其资源的建设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在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反差更为明显,并时刻困扰着民族文献资源的完善,羁绊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值此氛围,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文献资源势在必行。

建设新疆民族文献资源是我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一种宏观追求,也是图书情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最方便、最及时地满足读者对文献情报信息的迫切需求,力求发挥新疆的民族文献资源的最大价值,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我国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服务。为了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识,我们不妨简略回顾一下它50多年的发展历程。

新疆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准确说是始于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除了在政治上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经济上大力扶持民族地方经济外,还特别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所以我国民族文献,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事业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创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各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随着我国的经济恢复而逐渐地恢复和创办,搜集、整理各民族文献就成为当务之急。党和国家分别在北京和各地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的分院,进一步加强新疆的民族文献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恢复时期,国力尚弱,经费匮乏,加之初立的民族平等观念还无法改变千百年来对少数民族轻视的习惯势力,故使新疆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时断时续,发展也并不快。

第二阶段:1956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是新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时期。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图书馆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它被列入是年制定的全国科学12年远景规划内。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工作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同年,国家组织了有 700多人参加的民族调查队,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该调查队的第七分队1957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北、东疆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形态、地理、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奠定了我区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这是中国惨遭浩劫的十年,也是我国各民族一样新疆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陷入停滞期的十年。由于新疆的各类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处于低谷,解散、合并、无人管理等原因,造成了民族文献失落、流散严重,十多年蓄集起来的民族文献己遭灭顶之灾,就连一些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珍品也被当做“四旧”和“糟粕”而惨遭毁灭。

第四阶段:1976年到现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也是新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经过十年停顿重新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重申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新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在正常的发展轨道上迅跑。表现如下:

第一,开展了新疆民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新疆的大多数世居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文 献,至于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新疆各少数民族的资料也不少。毛主席、周总理生前就提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要进行调查研究,要抢救这些历史资料。1979年,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并决定将民族文献古籍的整理工作交由国家民委牵头统一规划。国家民委紧接着在北京召集了专门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于1984年召开了全国民族古籍整理规划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设立了《少数民族文献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古籍办》)。目前,全疆各地也设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办或者政协下属设立了文史办。目前为止,新疆各地州市(县)都出版了本地的《三套书》(《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族文献古籍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正在全疆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疆珍贵的民族文献古籍将以新的风采面世,散发出民族的馨香。

第二,编纂了一些有价值的民族文献的目录和文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筹备组1957年5月内部出版《维吾尔古典文献目录》(铅印本),该目录包括有关语言、历史、文学的200多种文献内作者、年代比较明显,内容比较全的74篇文献。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62年编的《新疆书籍目录》(油印本),该目录包括新疆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新疆文联、新疆大学等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搜集的文献、书籍。这本书籍也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的书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1985年出版的《新疆地区的文献书籍目录汇编》(油印本),该目录包括新疆的各个地州市搜集的有关历 史、宗教、哲学、语言、文学、地理、天文学、农业、畜牧业、手艺、法律、道德、辞典学等方面的1010本书的书名、主要内容、编撰地点、语言类别、保藏地点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1988年在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出版的《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古代文献目录》,该目录包括有关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学、医学、天文学、法律方面的1500本文献目录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文和民文的各类目录性书籍由各个出版社纷纷出版。这类工作不仅对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新疆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新建了一批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专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51碾月15日创办,北京民族出版社是1953年创办,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56年创办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它们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疆民族事业的发展。鉴此,新疆各地州也纷纷地建立了民族出版社,如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克孜勒苏克尔克孜文出版社、伊犁哈萨克文出版社(在奎屯)、察布查尔希伯文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的建立,不仅缓解了新疆民族问题著述出版难的问题,而且出版了大量有关少数民族专家的专著,有些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的书。据1987年统计,全国用23种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3157种,418万册[2]。值得庆贺的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5种丛书的出版。这部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国家民委牵头,凝结着几代人数十载的努力,饱含着两千多名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的巨大艰辛的恢弘巨著到目前已基本完成,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总论性质)共计403册,有32家出版社参与工作,总字数近1亿,出书数百万册[3]。

第四,创办了大最的民族刊物和报纸。除了在内地出版的《民族研究》,《民族理论研究》人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民族工作》外,在疆内《新疆社会科学》(汉、维、哈文)、《新疆大学学报》(汉、维、哈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维文)、《伊利师范学院学报》(汉、哈文)、《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汉、维文)、《民族与宗教》(汉、维文)《源泉》(维文)、《塔里木》(维文)、《启明》(哈文)、《新疆柯尔克孜文学》(柯文)等,加之各各院校汉、民文的学报和各各地区的文学刊物等,至1987年为止,正式出版的有关民族研究的刊物已逾100多 种,数量之多,为历史所未有,它带来了新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繁荣。新疆的报纸数量之多,文种之全,也是引人注目的,几乎每一地区都出一份或几份,甚至有些自治县都出版报纸。

以上只是举其大端,远未穷尽新时期新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无论是在速度方面,还是在结构体系方面,都与我国民族事业的飞速发展存在着差距,还需进一步地开拓。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特别是新疆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刺激,技术市场、信息公司、咨询业的崛起,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将面临着新的抉择。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在综合性、适应性、多层次性上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一)更深入广泛地做好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民族文献资源建设跟不上当前时代发展的节拍。目前,一些较为有价值的珍本、善本的民族文献得不到妥善的收藏,一都分零星分散在民间的民族文献还没有得到挖掘、搜集和整理,很多没有记录的、本民族用语言世代相传的文献也因多种原因正逐渐失传。

为了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振兴新疆的文化事业,深入广泛地作好民族文献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已刻不容缓。这一工作需要自治区的统一规划和各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具体落实,而针对新疆不仅要求图书馆起带头作用,就是地方志办公室、科研单位、机关、学校等文化事业单位也要参予协助。要树立决心,花大力气,将此事抓紧抓好。具体的作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⑴在民间的收藏中进行搜集整理,特别是面对基层;⑵从各地区的寺院、经典及各类宗教人士中间进行搜集;⑶从新疆各地遗存下来的绘画、图符及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中搜集;⑷从新疆各地区的族谱、家谱中搜集整理;⑸从新疆各地区的地方志中搜集整理;〈6〉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疆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整理等。只有这样多方 面、多层次、多种途径地进行,才能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角度较好地完成民族文献搜集整理工作,才能真正地构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要重视民族院校和地方院校的文献建设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高教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由于这些院校在学生的来源、教学的方法、科研的课题和探讨的方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点,都与新疆的民族事业息息相关,所以这些院校图书馆在收藏民族文献方面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如,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有关民族方面的论著17000余种,民族文字图书达124269册之多[4]。

民族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所设的专业各异,其文献的收藏也是各具千秋。如中央民族学院就设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少数民族经济……等专业。新疆大学设有民俗陈列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化民俗专业及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有大量的有关维吾尔医学的文献等。这些都是各院校的强项学科专业或者珍贵的保藏。由于民族院校系统的文献学科分布广,收藏既丰富又专深,加上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优势,极有利于在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也可在某学科方面的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上起核心和后盾作用。

(三)加速传递流通环节,激活民族文献工作。要求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把最有价值、最有针对性的民族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使用者,将单纯地收集民族文献、简单被动地传递这种文献信息,发展到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地为新疆用户及整个社会提供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对潜在的、过去没有利用的民族文献情报加以开发。在注重一次文献服务的同时,加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加工与服务。特别应该编制一些有关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目录索引。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加快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微机的应用就可加快民族文献资料的检索频率,缩 微、光盘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民族文献信息的存贮、处理问题,使文献得以长时间的保存。

(四)健全服务系统,加强横向联系。首先可以在自治区、各地州市图书馆建立民族文献的服务中 心,形成公共图书馆的民族文献网络。同时,各科研单位和民族院校也要根据所处的地域、所设的学科和专业,建立民族文献的资料中心,而有些重点院校还可建立学科中心,以形成科研单位或民族院校图书文献网络。在这个大系统中,可由自治区图书馆牵头,加强各地州市、各各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开放、互相协作、紧密联系、资源共享。另外,这个系统还要和全疆高校图书馆系统,加强联系、互通有元,真正使新疆民族文献网络成为一个高效率的服务系统,形成新疆民族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

(五)积极规划新疆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经过50多年的努力,虽然新疆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已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民族文献资源分布不均,重复浪费,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在文献价格不断上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要积极规划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必须为我国新时期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⑵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必须适应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需要;⑶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能够促进新疆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建设的腾飞;⑷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实行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合理布局,是一个理论性很强,实践起来又颇为复杂的课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不仅是建设好民族文献资源的关键所在,而且还将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今后发展的基本走向。

注释:

[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第532页

[2].杨荆蓬:《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第48页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光明日报,1990年3月1日2版

[4].王银娥:《浅议图书馆在高等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第89页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海拉提·阿不都热合曼 联系方式:0991-3837166(办),3820893 (宅),13579980504

责编: 古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