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本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农村发展研究所 > 科研成果
新疆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0-03-31    来源: 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牧区的地位

新疆拥有广阔的草场资源,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草原毛面积8.6亿亩,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草地占全疆国土面积的34.4%,占绿地面积的86%,是耕地面积的14.43倍,林地的28倍。牧区建设是新疆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区主要由22个牧业县市和15个半农半牧县市组成。牧区县市数占全疆县市总数的42.5%。总面积64.95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39.1%;牧区人口447.44万多人,占全疆的23.85%,人口中近3/5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4.75亿亩,占全疆的65.9%;耕地1340.2万亩,占全疆的25.98%;全疆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的31个县市中牧业半牧业县市有9个;2006年牧区牲畜年末头数1975.81万头,占全疆的37%;畜牧业产值为69亿元,占全疆畜牧业产值的36.8%;肉类产量40.59万吨,占全疆的30.06%;牛奶产量62.74万吨,占全疆的34.89%。

牧区无论从人口所占比重或从所辖面积之大,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生态地位和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都说明了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疆的发展举足轻重。加快牧区建设步伐,不仅使全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新疆占据优越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牧区实行“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全疆农产品向西开放,是牧区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牧区是相对于农区的经济区域。新疆牧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与农区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进一步发展国际农业合作事业十分有利,为开展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地缘优势。新疆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大部分都在牧区,有33个边境县,其中有17个牧业县。牧区与中亚国家山水相依,自然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区。伊犁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全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俄、蒙等国接壤,沿边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博州与哈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地段,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道和国内西桥头堡。目前出口农产品已达30多种。克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塔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多千米,拥有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两大口岸。与中亚五国运输线最短的霍尔果斯口岸距阿拉木图380公里,其他牧区口岸与相对应的较大城市都在200-500公里之间。

(二)人文优势。民族宗教与历史关系构成了新疆沿边、沿桥开放与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独特优势。伊犁州是古丝绸之路要冲,丝绸之路北道就是由天山北麓经伊犁河谷西出的。由北道北上经阿尔泰山还可接草原道。伊犁州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惠远古城和塔城的绥靖城是中国西部最早开放的商埠。伊宁、塔城、承化都是著名的国际商埠。新中国成立后,伊犁州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国家对东欧贸易的转口中心之一,本地大批土特产品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边境贸易得以发展,相继开展旅游购物、边境互市贸易市场,地边贸易进出口额大幅攀升。牧区的少数民族在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基本上都是跨境而居,语言相通、姻亲相联、交往甚密,具有发展对外贸易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中亚五国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牧区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新疆还有几十万个侨胞居住在西部邻国,有利于开展牧区开展经贸活动。

(三)资源优势。牧区地域辽阔,水、土、光、热及农业种质资源丰富,农业开发与生产潜力巨大。红花、枸杞、啤酒花、番茄、打瓜等牧区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近年来,随着新疆牧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蔬菜、果品种植已经改变了原始化的种植方式,有许多品种实现了大棚种植,克服了季节对蔬菜果品的制约。蔬菜果品品种、产量的增加为新疆牧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基础。牧区尚有大量后备土地资源未开发利用,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牧区农业各生产区域地理分布相对独立,加上工业发展滞后,空气、水资源污染极少,且化肥、农药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生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良好外部环境。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前景十分广阔。

(四)区域合作基础优势。牧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既有可能建立较为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从硬件上看,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已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配合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牧区特色农产品打入中亚、西亚和国内等市场创造了条件。牧区与哈、吉、塔、蒙等国直接接壤,而且有多处国家一类口岸开通,交通运输条件便捷,通过阿拉山口、巴克图、霍尔果斯、吉木乃等口岸运输蔬菜、水果及畜产品运输成本低、运输距离短,能保证果蔬新鲜快速直达中亚农产品市场。其次,从软件上看,中亚地区内部以及中亚和中国之间签署一系列框架协定,为地区内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打下了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将更加注重经贸合作,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把新疆确定为项目合作的首选地。国务院32号文件明确将“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作为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三、牧区外向型农业的进展

近年来,伊犁州直、塔城、阿勒泰、博州、克州等牧区以中亚市场为目标,依托地缘、口岸优势,针对邻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跳出本地走西口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反季节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向西输出,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塔城市、青河的绿色蔬菜卖到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吉木乃县的土豆运到了哈萨克斯坦,伊犁的牛羊肉摆上了中亚居民的餐桌;博州的高白鲑上了芬兰超市的货架。2006年,塔城地区从巴克图口岸出口各类农副产品5.3万吨(2005年为4.3万吨)。2007年,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口到中亚市场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就达5万吨以上。2006年经由新疆陆路口岸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畜产品近2万吨。全区有5000多吨奶粉进入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市场,干酪素在欧美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新疆共向中西亚国家转口或出口肉类1.43万吨,出口禽蛋1007吨、肠衣2140桶、干酪素1159吨、种牛280头。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了新疆对外经贸的一个新亮点。

新疆的地缘优势,使得牧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基地。新疆奶类、肉类、饲料加工等涉牧企业有112家,有4家取得出口许可证。依靠龙头企业大造出了近10个地方名优产品,这些产品已开始打入内地和周边国家市场。塔城地区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建成各类温室和拱棚16043座,占地11373亩。从事果蔬出口的企业有20多家,带动了2万多农户。在外向型农业的拉动下,2007年,塔城市农牧民5297元的年人均纯收入中有683元来自蔬菜产业。多年的对外开放提高了牧区农产品的品级、扩大了规模,也拓展了新疆牧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农牧民增收的领域。

总之,牧区积极发挥口岸优势,把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发展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牧区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四、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市场前景

中亚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生产急剧萎缩,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蔬菜、马铃薯、水果的产量大幅减产,与此同时,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手段落后,农作物品种退化,农业生产连年亏损。因而,国内农业生产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大量依赖进口。例如哈、塔、吉等国家自产水果、蔬菜及其它农产品只能满足需求的30%左右。现在哈国农副产品市场上流通的蔬菜水果很少部分自产外,大部分通过转口贸易方式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家进口,蔬菜水果缺口在60%左右。因此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中亚现有人口5700多万人,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受中亚各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哈国居民大约每人年消耗蔬菜量在180千克左右,年需蔬菜总量30.46亿公斤,目前在果蔬市场上每年的供应量只能达到每人平均90千克,瓜果蔬菜的自给率不足50%,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以反季节蔬菜为例,2006年,哈萨克斯坦消费量超过48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1公斤,同期生产量仅能够满足消费量的34.3%,需求缺口高达60%以上;预计到2010年,反季节蔬菜缺口将由目前的12万吨增加到33万吨,2015年缺口达到40万吨。中亚各国花卉市场的潜力也较大,本国生产量很小,并且只能满足夏季供应,大量需从荷兰等国进口。

新疆牧区设施农产品除了满足区内供应外,还具有开拓中亚市场的潜力。牧区瓜果蔬菜比较丰富,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价格具有竞争优势,已逐步受到中亚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在中亚市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牧区反季节蔬菜、瓜果具有抢占中亚市场的较大潜力和优势。随着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购买力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市场上对新鲜蔬菜、瓜果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水果蔬菜将成为中亚国家居民饮食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因此,牧区农产品的出口空间将会很大,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商机。只要牧区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互补性,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开展农业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能更有效地开拓中亚市场,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五、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大外经贸格局,完善政策性服务功能,为推动牧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服务。要增强统筹发展意识,积极探索培育有利于大外经贸发展的新体制。外经贸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执法部门、驻外使馆经商参处以及农牧业主管部门、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有效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外经贸厅与口岸办、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土尔尕特等重点口岸工作联系机制,进一步增强大通关机制效能;不断降低外经贸运行的组织制度成本,培育更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各类外经贸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新机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立优化外部环境的畅销机制。建议加大国家之间与地方部门与周边国家相关部门官方交流,建立信息、政策、法律法规交流平台,并完善国内相关协作机制。

(二)突出境外开拓,根据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布局,支持鼓励牧区企业到中亚国家开展经贸与技术合作,为牧区特色农产品进入周边国家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开展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发挥新疆牧区与中亚国家自然环境条件接近,农业生产结构基本相近,而中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优的有利条件,利用中亚国家丰富的水土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二是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三是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活跃当地市场,促进国内农产品销售。四是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到境外参展促销,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五是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制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通行优惠政策,减免有关收费,提供优质、快捷服务,确保鲜活农产品流通顺畅。六是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农产品出口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带动国内农产品原料、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劳务的输出,实现以项目换市场、换资源的目的。

(三)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在牧区外向型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初始阶段就具有十分突出作用。龙头企业承担了发展外向型农业启动发展过程中,市场、资金、科技、管理以及生产组织、销售出口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组合和社会化职能,因此,具有较强生命力。通过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并与农户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示范作用,增强出口农产品拓展中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突出基地建设,调整优化牧区农业生产结构。牧区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边境口岸等建设的同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力度,确保伊犁、博州、克州等牧区在新疆特色农业区的地位。面向中亚及俄罗斯等国市场,在北疆牧区重点建设反季节蔬菜及瓜果生产商品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保鲜业。在克州重点建设果品生产商品基地,适当发展反季节蔬菜。

(四)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牧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潮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为此自治区要统筹兼顾、长远考虑,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选准发展方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带动牧区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提高和强化农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发展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要重视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申请境外品牌注册、卫生注册和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创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要推动国家统一清真标准的制定,并探讨在新疆区内合理对畜牧业下游产品进行“清真”认定方式。

(作者系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