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8-09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党支部
作者:木巴来克·司康旦尔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历史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东渐,首及新疆,新疆地区的石窟寺影响着其后中原地区石窟寺的发展,新疆石窟艺术以龟兹石窟寺群和高昌石窟寺群为代表。季羡林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它融合多元文化为一体,在本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逐渐发展形成了长期而相对稳定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无论是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还是艺术学角度,审视龟兹壁画艺术都具有多元文化的共同性、相通性、交流性和融合性,其跨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保证了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精深。现存龟兹石窟的每一处历史遗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丝绸之路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于加强“绝学”和冷门学科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宗教研究院为加强冷门濒危学科的抢救性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于7月28日至8月1日,前往库车开展了调研。期间,分别前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库车王府、苏巴什佛寺遗址、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等地。
古代龟兹地区位于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带,这里曾是佛教兴盛之地,龟兹石窟泛指分布在这一区域的大小27处石窟,共827个洞窟。有代表性的包括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这些石窟寺建筑以及留在其中的佛像、壁画,对研究古代新疆地区的社会历史、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盛行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为例,它展现的是公元3世纪到9世纪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实现的艺术成就,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揭示出佛教经新疆向东传播的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虽然石窟寺遗存多有疮痍,但它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和生动诠释。
龟兹壁画中记录着佛传、本生、因缘故事,也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劳动、耕作、狩猎等场景,还有呈现当时自然风光、动物植物和歌舞表演艺术的画作。“克孜尔石窟第14窟绘制的‘狮王舍身不失信’的故事,它表现的是狮王信守承诺保护小猕猴,面对鹫的侵害,愿意舍弃自己生命换来小猕猴的安全。很多龟兹壁画的故事都传递着正向的理念。”在克孜尔石窟王建军老师生动的讲述中,参观者与壁画记录的往事越来越接近。
龟兹地区石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遭受过西方探险队以科考为名的疯狂盗掘,大量珍贵的壁画被割走,流落到世界各地。比如克孜尔石窟第123窟的立佛及菩萨图在德国柏林,第171窟的天人头部图在日本,224窟因缘佛传图弥勒授记图在法国,第14窟的兔焚身施仙人图在俄罗斯。
由于受到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曾经辉煌的龟兹石窟遭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精美的壁画现己残缺不全,伴随着时问的推移壁西病害将持续发生变化。当下,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正在不断推进石窟保护与修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龟兹石窟一步步得到有效保护,相继成为各级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克孜尔石窟还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克孜尔石窟又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们在克孜尔石窟文创产品铺买了石窟壁画主题的书签、冰箱贴、扇子,上面的图案就来自流失到国外的龟兹壁画。”语言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段佳璇说,“得益于今天整个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以及合理的利用,所以虽然已过去千余年,但古代壁画艺术仍然能以更多样的形态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