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本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历史研究院 > 科研动态
吐娜研究员参加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
日期:2015-10-08    来源:历史研究院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主办的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于9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启夏苑多功能厅举行。60名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研讨会学术讨论前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陕师大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陕师大副校长游旭群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代表学校对参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致开幕词,对与会的各界同仁表示欢迎,明确举办此次会议的意图及重大意义,并指出此次会议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交流,更在于让研究这个方向的专家学者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研究的全方位发展。

接着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周伟洲教授首先作题为《唐韩休墓“乐舞图”探析》的报告,揭开了学术研讨的序幕。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 “一带一路”整体格局的形成与中外关系史的演进、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与古代中外交通、“一带一路”与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与中外民族和宗教以及“一带一路”上的中外文化遗产等主题积极展开了研讨,加深了与会学者对我国在中外关系史视野下 “一带一路”的认识。本次会议在学术上的最大收获在于打通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真正实现丝路研究的全方位融通。

吐娜提交了《佛教文化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古代新疆佛教艺术为例》的论文。她通过分析地处吐鲁番盆地的“丝绸之路”重镇高昌的佛教遗址与出土文物、考古遗存,如约建造于公元6世纪麴氏高昌时期,直到公元13世纪凿筑或扩建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及吐峪沟石窟等的佛教艺术,得出结论,认为:“‘一带一路’涉及佛教文化,‘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促成了印度佛教在高昌的传播。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相响应,佛教同样可以在这一宏伟战略实施中发挥出自身的文化推动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友好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 景茂